自貢市民散步發現恐龍化石 發掘確定系蜥腳類恐龍股骨

行業動態| 2020-12-24 06:40:34

四川自貢市民發現恐龍化石續:自貢恐龍博物館開始發掘 估計這條恐龍體長約15米

(化石網整理)據四川新聞網自貢12月24日訊(記者 徐昭磊 攝影報道):12月21日,自貢市民李先生在散步時意外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當即報告自貢恐龍博物館。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組織人員對化石進行了發掘,確定這是蜥腳類恐龍的股骨,估計這條恐龍體長15米左右。

12月23日上午,現場發掘工作正式開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等專家抵達發現地參與發掘和研究工作。

據彭光照研究員介紹,化石保存在含礫砂巖層中,雖然化石和圍巖本身具備較高的硬度,但為了盡可能地保護化石的完整性,整個發掘過程還是需要非常小心。特別是在處理接近化石的圍巖時,就不能用機械了,需要人工清理。

通過發掘,化石的整體形狀逐漸顯露。彭光照等仔細查勘后告訴記者,可以肯定這是蜥腳類恐龍的股骨,長1.1米,比較粗壯,估計這條恐龍體長15米左右。

相關報道:四川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小腿骨化石

(化石網整理)據央視網(總臺央視記者 楊妮):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后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只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李先生介紹,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里。21日下午,和家人散步走到環湖路邊,看到一處被挖開的山坡,在坡腳位置,有一塊長條形石頭,顏色明顯與周邊不同。仔細辨認后,有著十多年古生物研究工作經歷的李飛分析認為,這是一塊恐龍骨骼化石,初步判斷可能是脛骨或是肱骨。隨即,他將情況報告給自貢恐龍博物館。

22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組織專家在現場進行勘查,基本證實李先生的分析:該化石確實是一塊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根據化石的特征分析,這是一具距今1.6億年的蜥腳類恐龍,體長大約在20米。

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而自貢大山鋪正好處于河湖交匯處,侏羅紀時期是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時期。該化石是自貢境內至今為止發現的第161個恐龍化石點。在自貢4000多平方公里地域內,至今已發現161個恐龍化石點,這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

目前,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從23日起,工作人員將對周邊巖石進行清理,并向周邊區域追溯。對這塊化石,發掘出來后,將用石膏做保護殼,整體取出并運回博物館,繼續開展進一步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相關報道: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發掘確定系蜥腳類恐龍股骨

(化石網整理)據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 攝影報道):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12月22日,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后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只體長約15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里。12月21日下午2時許,他和家人外出散步,走到環湖路邊,李飛看到一處被挖開的山坡,在坡腳位置,有一塊長條形石頭,顏色明顯與周邊不同。仔細辨認后,李飛分析認為,這是一塊恐龍骨骼化石,初步判斷可能是脛骨或是肱骨。隨即,他將情況報告給自貢恐龍博物館。

12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化石發現現場?,F場位于一處凹地的小山坡坡腳,走近觀察可以看到,其形似一根殘缺的長骨頭,顏色以紫黑色為主,中心位置呈偏淺的肉紅色。

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說,經過初步研究,市民李先生發現的確實是一塊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根據該化石的特征分析,這是一具距今1.6億年的蜥腳類恐龍。

12月23日上午,現場發掘工作正式開始。12月23日下午,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開展,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在現場仔細甄別后最終確定:可以肯定是蜥腳類恐龍的股骨,其長度1.1米,比較粗壯,據此估計這只恐龍的體長在15米左右。

相關報道: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恐龍化石 專家:恐龍股骨可能性大,已啟動發掘

(化石網整理)據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12月21日,四川自貢市民李先生在散步時意外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當即報告自貢恐龍博物館。12月22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相關專家初步查看后確認,這是一具距今約1.6億年的蜥腳類恐龍的骨骼化石。(紅星新聞此前報道:“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

12月23日上午,現場發掘工作正式開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等專家抵達發現地參與發掘和研究工作。

“我們先鏟掉旁邊的泥土,把巖層露出來,然后用電鎬在化石周邊進行開鑿,將化石完整取出。”彭光照研究員介紹,化石保存在含礫砂巖層中,雖然化石和圍巖本身具備較高的硬度,但為了盡可能地保護化石的完整性,整個發掘過程還是需要非常小心。特別是在處理接近化石的圍巖時,就不能用機械了,需要人工清理。

當天上午,化石的整體形狀逐漸顯露。彭光照等仔細查勘后介紹,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可以確定是“恐龍肢骨骨骼化石”,并且是“大型蜥腳類恐龍”。“原來認為可能是恐龍的脛骨,現在看來,是恐龍股骨的可能性變大了。”彭光照稱,鑒于該化石有部分在早期建設施工中損壞,因此,具體是脛骨還是股骨,還有待運回博物館經過修理后才能進一步確定。

據了解,發掘工作預計將持續至12月24日。

相關報道:四川自貢新發現恐龍化石將被取出:系蜥腳類恐龍 股骨長1.1米

(化石網整理)據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12月23日上午10時,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王阿山,幾個男子正圍著21日剛剛發現的恐龍化石鼓搗著什么。這是恐龍化石的發掘現場,這根蜥腳類恐龍的化石將在今天被取出,送往恐龍博物館。

發掘現場,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等專家,與發掘人員一道,小心翼翼地開展發掘工作。

“先要將化石周圍的泥土進行清理,然后用電鎬將旁邊的巖石與化石剝離開來,把化石盡可能地露出來,最后再用工具將小的圍巖清理,取出化石。”彭光照介紹。

據介紹,這次發掘的難度有兩個方面。“一是巖石硬度較高,發掘起來相對廢時間,二是保存的位置,化石是縱向處于巖石里面的,在自貢的恐龍化石發掘歷史中非常少見。通常情況下化石都是橫向的,因此增加了發掘難度,發掘工作需要更小心,以免破壞化石。”

在發掘過程中,這根化石的整體形狀逐漸顯露。截至下午5時半,已露出絕大部分輪廓。彭光照等專家經過仔細查勘,確定該化石為蜥腳類恐龍肢骨骨骼化石”,并且是“大型蜥腳類恐龍”。“可以肯定是蜥腳類恐龍的股骨,其長度1.1米,比較粗壯,據此估計這只恐龍的體長在15米左右。”

相關報道:“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

(化石網整理)據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 攝影報道):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紅星新聞此前報道: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當地博物館已派專家赴現場勘查)。

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后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只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稀奇: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

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曾連續15年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恐龍化石。

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里。12月21日下午2時許,他和家人外出散步,來到住家附近的一工地。“在自貢發現恐龍化石,不稀奇;稀奇的是作為研究化石的,這是我第一次獨立發現恐龍化石。”李飛坦言,因為職業敏感,無論到哪種自然環境,他都會不自覺地去看看那里的地質構造、巖層情況等。

散步過程中,李飛同樣是邊走邊看。“咦?那不是塊化石嗎?”走到環湖路邊,李飛看到一處被挖開的山坡,在坡腳位置,有一塊長條形石頭,顏色明顯與周邊不同。仔細辨認后,李飛分析認為,這是一塊恐龍骨骼化石,初步判斷可能是脛骨或是肱骨。隨即,他將情況報告給自貢恐龍博物館。

李飛向紅星新聞記者詳細介紹,他分析認為,這是一塊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長約110厘米,可能是恐龍的脛骨,即小腿骨。包裹化石的巖層為礫巖層,系高能量沉積環境,屬于侏羅紀晚期地層。正常的巖層是相對平整的,化石也應該是平的。但這塊化石呈斜立狀,因此可推斷,這是一只在上游已經死亡的恐龍,身體腐爛后,骨骼被湍急的河水沖至下游,分散到各處,最終剩下一根脛骨沉積于此。由于水流速度快,其他較小的趾骨已經被沖散了。

專家:確認是恐龍腿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12月22日上午,紅星新聞記者來到化石發現現場?,F場位于一處凹地的小山坡坡腳,走近觀察可以看到,其形似一根殘缺的長骨頭,顏色以紫黑色為主,中心位置呈偏淺的肉紅色。

對于李先生的分析,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認同。江山說,經過初步研究,市民李先生發現的確實是一塊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根據該化石的特征分析,這是一具距今1.6億年的蜥腳類恐龍,體長大約在20米。

江山介紹,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而自貢大山鋪正好處于河湖交匯處,屬于湖泊三角洲的沉積環境,這一帶出露的多為中侏羅統地層。侏羅紀時期是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時期,而之后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雖然體型變得巨大,但是種類與侏羅紀相比較少。該化石是自貢境內至今為止發現的第161個恐龍化石點。在自貢4000多平方公里地域內,至今已發現161個恐龍化石點,這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

目前,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江山稱,明日(12月23日)館方工作人員會攜帶專業設備到現場,先用電鎬清理周邊的巖石,再使用鏨子等工具進行人工清理,清除圍巖。之后,工作人員會向周邊追溯,看是否還能發現有其他關聯化石。該化石發掘出來后,工作人員會用石膏做一個保護殼,將化石和石膏包形成一個整體(專業名稱:皮勞克),然后取出并運回博物館。運回館內后會開展進一步的保護和研究工作,“首先納入館內的藏品,再根據化石的具體價值,看是否作為展品,用于今后的展出。”

相關報道:確認了! 這里是自貢第161個恐龍化石發現點

(化石網整理)據四川新聞網(記者 徐昭磊 攝影報道)1:2月21日,自貢市民李先生在大山鋪一處在建工地散步時,發現包裹在路邊巖石里的一塊疑似恐龍化石(本網曾作報道)。22日,經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鑒定為侏羅紀中晚期大型蜥腳類恐龍肢骨化石,確定該處為全市第161個恐龍化石點,目前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

無意中發現恐龍化石的李先生名叫李飛,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專業,曾連續15年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

據李飛回憶,當時他發現巖壁下端有一個條狀的輪廓,非常像一根恐龍骨頭的化石。湊近一看,他頓時興奮起來。憑經驗判斷,這是可能是一根恐龍的脛骨或肱骨化石。

發現恐龍化石的地點叫王阿山,位于四川輕化工大學在建新校區一隅,距離李飛的家直線距離約1公里,距自貢恐龍博物館直線距離同樣不超過1公里。隨即,李飛第一時間將發現向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了反映,專家迅速到場進行了初步勘察并對現場進行了保護。

“在自貢4381平方公里地域內,至今已發現161個恐龍化石點,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肢骨化石,并確定該處為全市第161個恐龍化石點。

據江川介紹,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而大山鋪正好處于河湖交匯處,屬于湖泊三角洲的沉積環境,侏羅紀時期是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時期,而之后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雖然體型變得巨大,但是種類與侏羅紀相比較少。

據了解,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攜帶專業設備進行現場發掘,在不久的將來該大型蜥腳類恐龍肢骨化石有望成為館內展品,和市民見面。

相關報道: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化石網整理)據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12月21日下午2點過,陽光明媚,家住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的李飛和妻子,趁著午后的陽光,來到王阿山(地名)散步曬太陽。沿著湖邊走到一處被鑿開的巖壁時,從事了15年地質古生物研究的李飛下意識地望向巖壁的露頭。

“哎呀!這好像是一塊恐龍腿骨化石。”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的石頭正是一塊恐龍化石。事后據專家考證,這確實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進行現場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推斷恐龍體長在20米左右

“那天是自貢冬日久違的艷陽天,我和老婆吃過午飯,就出門散步。”李飛回憶,平時散步一般不會走到王阿山這里來,也是因為湊巧出太陽,“當走到那塊巖壁旁時,職業的敏感讓我把目光投向那塊’奇怪’的巖壁。”

李飛說,他當時發現巖壁下端有一個條狀輪廓,非常像恐龍骨頭化石。“湊近一看,我頓時興奮起來,憑經驗判斷,這是一塊恐龍脛骨或肱骨化石。”他說。

據悉,發現“新化石”的地點,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直線距離不到一公里。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恐龍化石發現點在湖邊的坎上,湖的四周都是小山丘,這塊恐龍化石就在坎上的巖壁下端被發現。“這是一具植食性的蜥腳類恐龍,體型較大。按照被發現的這根超過1.1米的化石推斷,其體長應該在20米左右。”李飛說,這個長度和體型的恐龍,在自貢以往并不多見。

疑為死后被沖擊散落至此

據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介紹,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大山鋪正好處于河湖交匯處,屬于湖泊三角洲的沉積環境,大山鋪一帶出露的多為中侏羅統地層,“侏羅紀時期是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時期,而之后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雖然體型變得巨大,但是種類與侏羅紀相比較少。”他說。

“自貢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內,至今已發現了161個恐龍化石點,這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是少見的。”江山介紹,20日發現的這個恐龍化石點,是第161個。而在大安發現的恐龍化石,占全市將近四成。

“我個人分析,這塊恐龍化石在巖壁中的位置不是橫著的,應該是豎著的,且保存在礫巖層中,說明其沉積環境是高能量的。”李飛分析,比如說泥石流、洪水等,都能帶來這種高能量的沉積環境,這只恐龍應該是死后被水流沖擊散落到這里的。

焦點關注

1.是否具有科研價值?

江山和李飛都認為,該化石具有一定科研價值,化石保存得越完整、規模越大,其科研價值相對會更大。

2.怎樣發掘這塊恐龍化石?

“23日,我們會攜帶專業設備到現場,用電鎬先清理周邊的巖石,再人工使用鏨子等工具清除圍巖。”江山介紹,之后還會向周邊追溯,看是否還能發現其他關聯的化石。

3.如何運回恐龍博物館?

“我們會用石膏做一個保護殼,將化石和石膏包形成一個整體(皮勞克),然后取出來運回博物館。”江山說,運回館內后,首先納入館內藏品,再根據化石的具體價值,看是否作為展品,用于今后的展出。